奰字意思拼音读音、组词解释及笔画数,念什么
【奰】字的基本信息(怎么读,拼音:bì)
- 详细解释
- 康熙字典
- 基本解释
- 说文解字
- 方言
奰字笔顺:
形容词
(1) 怒而作气的样子
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诗·大雅·荡》
(2) 又如:奰怒(愤怒);奰屃(气盛作力的样子)
奰【丑集下】【大部】 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5画
《廣韻》《集韻》《韻會》平祕切《正韻》毗意切,𠀤音備。《說文》壯大也。一曰迫也。
又怒也,不醉而怒謂之奰。《詩·大雅》內奰于中國,覃及鬼方。《註》自近及遠,無不怨怒也。本作𡚤,从三目三大,今省作奰。
(1)(动)〈书〉怒。
(2)(动)〈书〉壮大。
说文解字
𡚤【卷十】【大部】
壯大也。从三亣三目。二目爲𥆞,三目爲𡚤,益大也。一曰迫也。讀若《易》虙羲氏。《詩》曰:“不醉而怒謂之𡚤。”平祕切文八
说文解字注
(𡚤)壯大也。从三大三目。會意。二目爲𡚇。?各本作?。誤。今正。三目爲𡚤。益大也。說會意之恉。張衡、左思賦皆用奰㞒字。而譌作贔屓。俗書之不正如此。㞒見尸部。臥息也。許器反。一曰迫也。別一義。讀若易虙羲氏。今易𣪠辭作包犠氏。孟氏、京氏作伏戲。許作虙義。鄭大⺊注、應氏風俗通同。虙古音讀如密。奰古音同。今音平祕切。詩曰。不醉而怒謂之奰。大雅蕩曰。內奰于中國。毛傳曰。不醉而怒謂之奰。於壯義、迫義皆近。不言詩傳曰者、猶書曰仁覆閔下則偁旻天。不言書傳。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易曰井者法也。不言易說也。
◎ 粤语:bei6
◎ 客家话:[梅县腔] pi5 [海陆丰腔] pi6 [客英字典] pi5 [台湾四县腔] pi5
◎ 潮州话:bi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