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字意思拼音读音、组词解释及笔画数,念什么
- 详细解释
- 康熙字典
- 基本解释
- 说文解字
- 方言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 同本义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
(3) 又如: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铉(指鼎);鼎鼐(鼎、鼐均为古代炊具,用来调和五味。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
(4) 比喻帝王 。如:问鼎;定鼎中原;鼎甲(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鼎命(帝王之位);鼎业(帝王的大业)
(5) 指宰相 。如:鼎台(宰辅大臣);鼎臣(指宰相)
(6) 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 。如:鼎辅(三公,宰辅);鼎司(三公的职位)
(7) 指国家 。如:鼎祚(国祚,国运);鼎运(国运)
形容词
(1) 显贵 。如:鼎臣(大臣,重臣)
(2) 显赫,盛大
高门鼎贵。——晋· 左思《吴都赋》
(3) 又如:大名鼎鼎;鼎甲(豪门大族);鼎姓(豪族,大姓);鼎能(大才能。指能力超群,举世无匹);鼎族(巨族,豪门贵族)
(4) 三方并立的,如鼎足分立 。如:鼎分(三分)
动词
变革
鼎新麾一举,革故法三章。——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
鼎革固天启。——徐浩《谒禹庙》
鼎【亥集下】【鼎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鼑《唐韻》《集韻》《韻會》都挺切,音頂。《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左傳·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鄭註》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
又《周易卦名》巽下離上之卦。
又《正韻》鼎,當也。
又方也。《前漢·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
又鼎鼎,大舒也。《禮·檀弓》喪事鼎鼎爾,則小人。《疏》形體寬慢也。
又周鼎,星名。見《步天歌》。
又湖名。《史記·封禪書》黃帝鑄鼎於荆山,後世因名其處爲鼎湖。
又州名。宋朗州攺鼎州。
又城門名。《後漢·郡國志》雒陽東城曰鼎門。《註》九鼎所後入。
又維舟曰鼎。《揚子·方言》維之謂之鼎。
又官名。《前漢·東方朔傳》夏育爲鼎官。《註》鼎官,今殿前舉鼎者也。
又姓。未將鼎澧。
又人名。《西京雜記》鼎,匡衡小名也。
又《前漢·匡衡傳註》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長乃易字稚圭,世所傳衡與貢禹書,上言衡狀報,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又》無說詩匡鼎來。《註》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按服虔註誤。
又《前漢·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楊興曰:顯鼎貴。《註》如淳曰:言方且欲貴矣。鼎音釘。師古曰:讀如字。
又叶他經切,音汀。《左思·吳都賦》精若耀星,聲若雷霆。名藏於山經,形鏤於夏鼎。
(1)(名)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钟~。
(2)(副)正当、正在:~盛。
鼎字组词
鼎鼐 赝鼎 鼎新 鼎革 九鼎 鼎足 鼎盛 定鼎 鼎沸 问鼎 鼎力 鼎峙 鼎助 鼎鼎鼎为谜底的谜语
秋波一片倒影(打一字谜) 联合三方争二把交椅 (猜多笔字) 破片儿翻来覆去,没看头(打一字谜) 眼前一对靠背椅(打一字谜) 翻来覆去破片儿,没看头(打一字谜) 影片目录(打一字谜) 翻来覆去破片儿,没看头 (打字一) 破片儿翻来覆去,没看头 (打字一)鼎字组词造句
人声鼎沸造句 一言九鼎造句 鼎力相助造句 大名鼎鼎造句 革故鼎新造句 牛鼎烹鸡造句 尝鼎一脔造句 春秋鼎盛造句 钟鼎文造句 鼎鼎有名造句 问鼎中原造句 三分鼎立造句 鼎盛造句 鼎新革故造句 调和鼎鼐造句 问鼎造句 鼎鑫造句 拔山扛鼎造句 九鼎造句 三足鼎立造句 三足鼎造句 拔山举鼎造句 钟鸣鼎食造句 商彝周鼎造句鼎字成语
人声鼎沸 鼎力相助 一言九鼎 问鼎中原 大名鼎鼎 革故鼎新 钟鸣鼎食 调和鼎鼐 三足鼎立 春秋鼎盛 力能扛鼎 鼎足而立 尝鼎一脔 举鼎绝膑 鼎鼎大名 九鼎大吕 钟鼎人家 鼎铛玉石 鼎足之势 拔山扛鼎 拔山举鼎 牛鼎烹鸡 鼎新革故 列鼎而食鼎的方言集汇
◎ 粤语:ding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in3 den3 [客英字典] din3 [梅县腔] din3 [宝安腔] din3 [客语拼音字汇] din3 [陆丰腔] din3 [东莞腔] din3 [台湾四县腔] din3 den3
说文解字
鼎【卷七】【鼎部】
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爲鼎,象析木以炊也。籒文以鼎爲貞字。凡鼎之屬皆从鼎。都挺切
说文解字注
(鼎)三足㒳耳。和五味之寶器也。三足㒳耳謂器形。非謂字形也。九家易曰。鼎三足以象三台也。易曰。鼎黃耳。和當作盉。許亦從俗通用。象析木㠯炊。巳下次第依韵會所據小徐本訂。?者、判木也。反?爲?。一?析爲二之形。炊鼎必用薪。故像之。唐張氏參誤會三足㒳耳爲字形。乃高析木之㒳旁爲耳。唐人皆作鼎。非也。唐氏玄度旣辨之矣。貞省聲。大徐本無。無此三字則上體未說。此謂上體目者貞省聲也。或曰離爲目。㢲爲木。鼎卦上離下㢲。何不以此說字乎。曰言易卦之取象則可。若六書之會意。必使二字相合成文。如人言、止戈是。目與木不相合也。故釋下體爲象形。上體爲諧聲。古叚鼎爲丁。如賈誼傳春秋鼎盛、匡衡傳匡鼎來皆是。鼎之言當也。正也。都挺切。十一部。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者。此字依韵會補。离魅蛧蜽莫能逢之。㠯協承天休。离俗用螭。依禸部則當作离。此用宣三年左傳王孫滿說。傳不言鑄鼎荆山之下。尙書古文疏證云。陜西同州朝邑縣西南三十二里有懷德城。漢縣也。漢志左馮翊褱德下曰。禹貢北條荆山在南。皇甫謐帝王世紀。禹鑄鼎於荆山。在馮翊懷德之南。山下有荆渠。酈氏水經注。懷德縣故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禹貢北條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卽夏后鑄九鼎處也。易卦㢲木於下者爲鼎。此引易證下體象析木之意。與㬜下引易證从日一例。古文㠯貝爲鼎。籒文㠯鼎爲貝。二貝字小徐皆作貞。郭忠恕佩觿云。古文以貞爲鼎。籒文以鼎爲則。亦誤。今正。京房說貞字鼎聲。此古文以貝爲鼎之證也。許說???者、籒文之則員霣妘字。此籒文以鼎爲貝之證也。凡鼎之屬皆从鼎。
◎ 粤语:ding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in3 den3 [客英字典] din3 [梅县腔] din3 [宝安腔] din3 [客语拼音字汇] din3 [陆丰腔] din3 [东莞腔] din3 [台湾四县腔] din3 de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