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的诗

记承天寺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yuánfēngliùniánshíyuèshíèr
jiěshuì
yuè
xīnránháng
niànwéizhě
suìzhìchéngtiānxúnzhānghuái怀mín
huái怀mínwèiqǐn
xiāngzhōngtíng
tíngxiàshuǐkōngmíng
shuǐzhōngzǎoxìngjiāohéng
gàizhúbǎiyǐng
yuè
chǔzhúbǎi
dànshǎoxiánrénliǎngrénzhěěr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诗,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古诗,记承天寺夜游翻译,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

1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2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3 欲:想要,准备。 4 月色:月光。 5 入:照入,映入。 6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7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8 起:起身。 9 行:出行。 10 念:想到。……的人。 11 遂:于是,就。 12 至:到。 13 寻:寻找。 14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15 亦:也。 16 寝:睡,卧。 17 相与:共同,一同。 18 步:散步。 19 于:在。 20 中庭:庭院里。 21 空明:清澈透明。 22 藻:藻类植物。 23 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24 交横:交错纵横。 25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原来是。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26 但:只(是)仅仅。 27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28 耳:语气词,“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夜色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后三句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古今异义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特殊句式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 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

作者简介

苏轼[宋代]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更多

苏轼的诗(共4993首诗)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守岁诗》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古今异义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特殊句式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