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的诗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héngkànchénglǐngchéngfēng
yuǎnjìngāotóng
shíshānzhēnmiàn
zhǐyuánshēnzàishānzhōng
题西林壁,苏轼题西林壁全诗,苏轼题西林壁古诗,题西林壁翻译,题西林壁译文

题西林壁译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注释

1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2 侧:侧面。 3 各不同:各不相同。 4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5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6 缘:因为;由于。 7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题西林壁创作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赏析

该诗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作者简介

苏轼[宋代]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更多

苏轼的诗(共4993首诗)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守岁诗》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