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咏华山译文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在山顶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很低。
咏华山注释
咏华山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寇凖早年。其创作契机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寇凖小时候读书很用功,并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事物。巍峨的华山离他家很近。他七岁那年的春天,父亲带领他登华山,小寇凖高兴极了。当他们登到华山高处极目远眺之时,只见渭水如带,群山皆小,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小寇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这首五言绝句《咏华山》。
咏华山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即情之作,每一句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可谓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开头两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意思是说,比华山高的只有蓝天,也没有任何一座山峰能与之平齐,极写华山巍峨高耸之非常。其中“只有”一词说明了华山极高,再比华山高的就只有那蓝天了;“更无”说明华山是唯一最高的山峰,再没有任何一座山峰能与之平起平坐。 结尾两句“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意思是说,当你站在高高的山顶的时候,抬起头来仰望苍穹,红日仿佛就在你的头顶上;低头俯瞰脚下,蒸腾的云雾正在半山腰缭绕弥漫。“红日”后之“近”字,“白云”后之“低”字,都极有力地衬托了华山的高耸与陡峭。 这首诗缘境构诗,诗与境谐。孩子的诗是即景即情之作,与先前的爬山描写投榫合缝,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着实难能可贵。
咏华山简析
《咏华山》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诵的一首诗。诗的大意是: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寇准是北宋时期稀世神童,聪慧过人。他咏的这首诗,缘境构诗,诗与境谐。孩子的诗是即景即情之作,与先前的爬山描写投榫合缝,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应该说是难能可贵了。
据记载,寇准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一首五言绝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比世人皆知的曹植七步成诗还要快出许多,真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作者简介
寇准[宋代]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更多
寇准的诗(共436首诗) 《春日登楼怀旧》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江南春》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柳》 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书河上亭壁》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踏莎行春暮》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春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