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 作者佚名的诗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

五代:佚名

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
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五代。佚名。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liǎnggān竿tóufēngpíng
chángfēngzhàojuéchuánqīng
róushītíngquèzhào
shìchuánháng
mǎnyǎnfēngduōshǎnzhuó
kànshānqiàzǒuláiyíng
kànshānshāndòng
shìchuánháng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佚名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全诗,佚名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古诗,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翻译,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译文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译文

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船行五里以后从相风竿头看出风速在减小,风势逐渐缓和。不做摇橹的动作,船桨也停下来不动,但船还在开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眼前都是粼粼闪动的水波,往船前看,好像前面的山峰迎面走来。仔细看,前面的山峰并没有动,而是船在开行。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注释

1 五两:原作“五里”,“五里”应为“五量”,即“五两”。 2 竿:即“相风竿”,竖在船上预测风向,顶上刻作鸟形。 3 长风:一作“张帆”。船上的桨。 4 橹:一作“虏”。 5 施:使用。 6 却:助词。 7 闪灼:原作“陕汋”,音近而误。 8 似:好像。 9 迎:迎面。 10 细:即“仔细”。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创作背景

此词为敦煌曲子词之一,是唐代民间作品,其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考证。从词意看,此词为代舟子言,或即为舟子所唱之歌。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赏析

这首敦煌词的魅力,首先在于暗示之妙,出自天然,纯为一片天籁。其次是给人以更多的启示,表现出劳动者对人生的从容大度和乐观精神。这是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篇幅不长,却多变化。

上片里“两”当是“量”的形误。六朝以后,“两”“量”常常通用,五里即五两。凡开船,必先看五两。“风欲平”是说风力转弱。船夫好容易从侯风器觇得风势转趋平缓,赶紧拔锚启航。但驶出港湾时遇上打头风,逆风划船,走得很慢,所以说“觉船行”。及至驶到江心,“柔橹不施停却棹”,顺风扬帆,乘风破浪,连橹和桨都不用使,而船行快速,所以说“是船行”。两语相承,用“觉”和“是”两字分点,似复非复,精当之极。

下片“满眼风光多闪灼”,波光明灭,闪烁不定。不说船行进的快速,而以“看山恰似走来迎”,化静为动,着重写出船行山迎相对运动的感觉。山,原本岿然不动,由于舟船行驶,映入舟中人眼帘的是仿佛山在迎面走来,这种疑动式是由视官造成的心理错觉。审美主体赋予静止的审美对象以动感,可以增强诗词展现的画面的趣味性。但在曲子歌辞里却并不多见。而此篇写得又早,弥觉可贵。煞尾又说:“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兜底点破,未免失之过于直露。

这首词上片写启航、扬帆的经过,下片叙行船所见。乍看起来仿佛纯在写景,只字未及船夫的心情。其实不然,诗贵含蓄。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借助行船及舟中人所见情景的生动描画,以轻快的节奏,传达出船夫愉悦的心情。押韵自由,“行”字韵重复又重复,却又非独木桥体,这是早期民间词的特点。

佚名的诗(共28987首诗) 《观别者》 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爱子游燕赵。高堂有老亲。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都门帐饮毕。从此谢亲宾。挥涕逐前侣。含凄动征轮。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吾(一作余)亦辞家久(一作者)。看之泪满巾。《跋林和靖手书所作三十聊》 唐人作诗先作聊,一聊一句名几年。后来作者如崩川,去年百里无洄沿。又如商鞅坏井田,夷封沟洫开陌阡。吟哦一变成号颠,秦张功甫出此编。我读未竟心犁然,借归手抄家自傅。藏之箧笥待后贤,庶万有一唐风还。《言怀》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五十言怀诗》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疑道是神仙。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自题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