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 作者江总的诗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

隋代:江总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隋代。江总。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xīnzhúnányúnshì
xíngsuíběiyànlái
xiāngxià
jīnhuākāi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全诗,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古诗,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翻译,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译文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翻译

  江总在陈时,官至尚书令,到晚年,陈灭于隋,从此郁郁寡欢。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的心追逐南去的云远逝了,
身体却随着秋季由北向南飞回的大雁归来。
故乡家里篱笆下栽种的菊花,
今日又开了几朵呢?

注释
①江总,南朝陈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翻译

  江总在陈时,官至尚书令,到晚年,陈灭于隋,从此郁郁寡欢。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解释

  九月九日,勉强登高,却无人送酒同欢,遥想故园的菊花,大概在战场旁,寂寞地开放吧。

  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

  到了重阳,文人墨客,则常常诗思泉涌,情感难抑。南陈诗人江总的《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赋韵》和唐代诗人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就是两首著名的重阳佳作。

  江总在陈时,官至尚书令,到晚年,陈灭于隋,从此郁郁寡欢。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作者简介 江总[隋代]

江总(519~594)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更多

江总的诗(共150首诗) 《别袁昌州诗》《入摄山栖霞寺诗》《赋得携手上河梁应诏诗》《卞山楚庙诗》《咏采甘露应诏诗》《营湼盘忏还涂作诗》《梅花落》《侍宴赋得起坐弹鸣琴诗》《长安道》《折杨柳》《赋得三五明月满诗》《别南海宾化侯诗》《赠洗马袁朗别诗》《秋日登广州城南楼诗》《侍宴玄武观诗》《释奠诗应令》《杂曲》《东飞伯劳歌》《别袁昌州诗》《在陈旦解酲共哭顾舍人诗》《静卧栖霞寺房望徐祭酒诗》《怨诗》《新入姬人应令诗》《洛阳道》 隋代古诗推荐 《绵州巴歌》佚名《夏晚诗》薛道衡《伤顾学士》孔绍安《东归在路率尔成咏》孙万寿《山斋独坐赠薛内史》杨素《于塞北春日思归》陈子良《从军行》卢思道《和入京》吕让《赋得涉江采芙蓉》孔德绍《别宋常侍》尹式《从军行》明余庆《赋得岩穴无结构》王申礼《别周记室》王胄《送别诗》隋无名氏《送别诗》佚名《侍皇太子宴应令诗》李义府《淮阳感怀》李密《赋得岩穴无结构诗》王通《关山别意》王谊《送晋熙公别诗》牛弘《京洛篇·京洛类神仙》李德林《古风·神策究天文》于仲文《刘生·英名振关右》何妥《赋得笛诗》姚察